如何看待eVTOL的商业化问题

对创业公司本身、对投资人或者对地方政府,后续的商业化怎么走,备受各方关注。

从未来的购买者的角度来看,TO B,TO G,TO C都有可能。但是三者的要求却非常不一样。(本文不讨论军用市场)

市场方向 客户需求 产品需求
TO B
帮他赚钱(或者省钱)

载人:产品性价比高、性能好(安全、噪音低、经济性好)

载物:耐操,性价比高,适用性强,价格便宜

TO G
帮他解决问题(应急救援等)
安全、可靠、随时响应,能够面对各种环境。
TO C

好的个人出行交通工具/

或者早期为酷炫的大玩具

1、安全
2、使用方便
3、酷炫

从目前的eVTOL技术基础和成熟度来看,底层技术基本都没有太大问题。从未来商业化运营的角度来看,就是期待电池能量密度的提高,提升运营效率;空域管理效率 提升,扩大使用场景和提升运营效率。

TO B,还是为了解决客户赚钱的问题。比如载人,客户是将订购或者租赁的eVTOL,进行载人服务,赚取运营收益;载物,客户使用高效的eVTOL载具,提升物流效率,成本又不增加太多。这边的B端企业客户,也包含了国资企业。

TO C,本质上的需求就是个人出行交通工具,个人使用它进行出行。但是从体积大小,空域管理制度以及基础设施来看,离这样的场景还有相当长的的一段时间距离。目前卖给C端用户使用,第一步可以成为高净值人群的个人娱乐的产品,成为社交属性产品。

TO G,比如要去应急救灾,比如要去消防灭火,比如要搜救,比如要运输伤员。。。这些需求等等,因为目前eVTOL悬停能力差,应急救援场景情况复杂,eVTOL短期还不能太满足这些市场的作业要求。

所以,从技术成熟度及配套成熟度来看,现在能解决的需求也比较明确,主要集中在TO B和 TO C(高端大玩具)两个需求中。
一个eVTOL型号的研发到取证,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完成的,预计至少要经历5-6年的时间,才有机会取证。
从技术成熟度、研发周期及商业化场景来预判10年内的eVTOL市场的体量预估:

  十年内的市场体量预估(2035年前)
类型
方向
用途
市场空间
TO B
载人
低空旅游、空中出租车

载物

高价值物资运输

TO C
高端大玩具
个人娱乐


首先,咱们从TO C的市场开始说:
e
VTOL 产品直接卖给个人消费者用户,他的逻辑就等同于卖超跑给高净值人群。这些客户购买到该产品后,在特定场地娱乐使用,充分把高端和好玩体现出来。

至于市场有多大,可能需要研究一下超跑市场。如果价格真的可以做到100万一架,那我们觉得一年卖个几千架,也是非常有可能的。但是定价到100万,安全又可靠的eVTOL,在早期还是比较难。

第二,说一下TO B中的载物市场。

据之前调研,四通一达、顺丰、菜鸟等物流厂商,对航程200公里,载重只有400-500公斤的eVTOL并不感冒。觉得在他们的物流运输场景中,可以发挥的作用太低,他们比较在意的两个产品:
(1)运送几公斤的商品,可以飞10公里左右的;
(2)运送4-5吨商品,可以飞1000公里的,不垂直起降也可以;

那载荷在400-500公斤的载物eVTOL,他到底可以卖给谁呢?
因目前国内载物eVTOL厂商对载物产品的的安全可靠性设定在在10的-4到10的-5之间,基本上都采用了无人机的方案(工业无人机放大,不配置飞行员)。也因安全可靠性低,所以决定了无人驾驶载物的eVTOL不能在人口密集区、不能在城市上空运营。
市场使用场景预测:
1)高价值商品运送到景区深处或者山顶
2)高价值商品在海岛之间运输
3)高价值商品在山区之间运输
(4)出口到海外,做什么就随便客户吧(现在无人机出口需要国家批复同意,防止涉及到J用)

不过同样也要说明一下,载物的eVTOL取证速度确实会相对快一些。但是载物eVTOL向载人发展,不是装上座椅它就是载人的eVTOL了,需要各子系统及零部件整体升级。

第三,说一下TO B中的载人eVTOL
回到最初的逻辑,eVTOL,"e"代表电动化,“VTOL”代表垂直起降。
所以就是把飞机进行电动化升级,按照原先飞机的取证思路,23部(传统固定翼)+27部(传统小型直升机)+电动化H章节的法规+专有条件,取证的有人驾驶飞机,它的运营规则就跟今天直升机的运营规则一致。即取证后就可在景区、城市上空运营。
这里投资人经常理解的一个误区:觉得取证了也不安全,需要通过载货去验证其安全可靠性。
载人的eVTOL如果取得标准适航证,即可证明其安全可靠性的验证,已经被充分证明了。
这个问题就像C919一样,取证了,它就可以进入商业化销售和运营了,比如上海-成都的航线。他不需要先拉货去证明自己的安全可靠性。

同时,对于新鲜事物,大众总避免不了担忧。尤其是针对自动驾驶载人,美国直升机协会(VFS)之前做过调研,目前有85%的人不能接受乘坐没有飞行员的eVTOL。

从数据上看,目前国内大多数的eVTOL企业在研发载人eVTOL的时候,选择了有飞行员在上面的。
比较简单的说--今天有人驾驶的eVTOL(能拿标准适航证的)都还没有搞出来,就说要全域自动驾驶,这个说法就太早了。
下图也详细描绘了今天eVTOL主机厂的未来发展路线:

核心总结:
(1)若干年后(十几年后),应该能升级到全自主驾驶,而且是真正智能的
(2)载物eVTOL的安全可靠性与载人相比,有非常大的差距,可以等同认为需要重新设计这架飞机。

如果非要说自动驾驶,我觉得目前eVTOL企业的水平都是L1-L2左右,离L5还很久。自动驾驶车企,之前天天讲L4L5,最近已经很久没有听他们那么说了,都乖乖的去做前装市场了。
类比:无人驾驶送货小车自动驾驶 L5的出租车是一回事吗?这中间的差距是多少,这中间需要投入的真正的研发投入是多少,这中间的鸿沟有多宽。。。这值得大家去深度思考。

eVTOL的商业化确实不容易,但也没有想得那么难。

最最最简单的逻辑,今天我们只做一个创新:把小型飞机电动化升级,并具备垂直起降的能力。之前通航飞机里装的什么设备(雷达、惯导、卫星导航、高度计、应答机、ADS-B等等)。

今天空管管直升机怎么管的,就还是怎么管eVTOL。

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替代轻小型直升机,使用在低空旅游场景。

(中国很大,我想去看看)

假设: 在中国众多的景区里,都有空中游览的服务。坐10分钟eVTOL进行观光旅游,只收你300元,你坐不坐。
只需要计算几个问题:
1、中国风景好的景区有多少个(带A和不带A的)
2、适合飞的景区有多少
3、觉得每个景区合适放置多少架
4、算下里有没有5000-10000架的基础容量

另外根据eVTOL的定价,你觉得主机厂一年卖多少营业额,在早期算是一个比较不错的企业。

先在景区有商业化后,咱们再开始来算算未来成为交通工具的体量。

来源于空中的士eVTOL ,作者eVTOL科普